近期,電信網絡詐騙花樣層出不窮,涉及師生家長詐騙案例屢有發(fā)生。這些迷人眼的詐騙手段如何識破?詐騙風險如何規(guī)避?為增強師生家長對各類電信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識別力和敏感度,全力打造“無詐校園”,“東莞慧教育”開設“反詐小課堂”欄目,通過典型案例分享揭露詐騙套路,推動反詐宣傳進校園,提高師生家長反詐防詐意識,練就“火眼金睛”,拒絕上當受騙。
案例
5月6日晚22時許,佛山市南海區(qū)桂城街道某小學一家長企業(yè)微信群里,“數學老師”突然發(fā)布消息,要求家長以發(fā)紅包的形式繳納200元資料費。該繳費信息剛發(fā)出不久,立即有一名“家長”按要求發(fā)了紅包。
騙子唱雙簧
幾乎是同一時間,真正的老師看到聊天記錄后趕緊發(fā)信息阻止,提醒家長們“不要發(fā)紅包”。
真老師提醒
家長們這才得知原先要求繳費的“數學老師”盡管昵稱和頭像都和真正的數學老師一致,但身份確系假冒的,連發(fā)紅包繳費的“家長”也是騙子的托,目的是營造繳費場景,誘騙其他家長進行繳費。
騙子看著自己的一招“瞞天過海”被當場拆穿,氣急敗壞地在群里公然發(fā)語音辱罵老師,后被班主任清除出群聊,及時避免家長被騙。
假冒的“數學老師”和“家長” 是怎么進群的呢?原來,該班級企業(yè)微信群存在管理漏洞,沒有設置群主審核同意后方可入群,且群中老師個人微信信息不完善,造成身份無法確認,使騙子可以輕松通過搜索掃碼混進微信群,并盜用昵稱和頭像施騙。
反詐小課堂
1.學會辨別真假老師
家長們在班級群內發(fā)現有人發(fā)布收繳學雜費、資料費等信息,先不要急于在群里交費,可以先在群內查看是否有相同頭像圖片的兩個班主任賬號,如有兩個賬號,則需要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與真老師核實。
如在企業(yè)微信班級群,班主任在群內有獨特的橙色小尾巴標識,且點開班主任名片即可看到實名認證信息,即便騙子將頭像和群昵稱都更換為真班主任信息,也可以輕松一眼識別。所以,老師在企業(yè)微信群里要明確“工作號”,認證為“企業(yè)微信主體身份”,而非個人微信號,否則家長無法辨認正確身份。
2.加強群聊管理
群主要加強群聊管理,開啟入群驗證功能,并實行實名制,對每一位入群的成員身份進行審核,避免陌生人隨意加入班級群。
3.及時清除未實名可疑人員
老師應不定時對本班級的QQ群、微信群成員身份進行核查,對身份存疑的賬號要盡快清除出群。
4.班級群安全管理
不要隨意在網上發(fā)布班級群的相關信息,不要給陌生人分享二維碼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