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永遠離開了我們。袁老曾經(jīng)說過只有親身下過稻田,體會過“鋤禾日當午”艱辛的人,才會對“粒粒皆辛苦”有深刻體會。一粒小米飯里藏著大世界,為了致敬不朽的豐碑,讓學生明白米飯來之不易,發(fā)自內(nèi)心懂得珍惜糧食,六年級級部為學生精心設(shè)計了圍繞每個人盤中的這顆“米”之研學課程——勞動勵心智,實踐出真知。
一、千里稻花應(yīng)秀色,書香少年作農(nóng)耕
暖陽金秋,和煦微風迎面吹來,17日清晨六年級的同學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唱著嘹亮的國歌,舉行莊嚴的授旗儀式,而后到達麻涌古梅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園開啟為期三天的研學課程。
(研學啟動儀式,譚萍級長發(fā)言)
稻花香里說豐年,一眼望去,農(nóng)業(yè)園風吹稻浪,鴨鵝成群,農(nóng)作物種類繁多。在教官、老師和農(nóng)民伯伯的輔導(dǎo)下,同學們一個個戴起氈帽,拿上鐮刀,化身敬業(yè)小農(nóng)夫。割稻谷,體驗?zāi)_踏式打谷機,當脫谷機把一粒粒稻谷脫出來時,同學們舉起稻草大聲歡呼起來,興致勃勃,干勁十足。
(割稻谷,體驗?zāi)_踏式打谷機)
有的同學利用打好的谷桿扎起了稻草人,還有的同學則用稻桿編起了跳繩,金色的稻田里精彩紛呈。最后每個班級都收到了滿滿一大袋稻谷,稻谷隨即被農(nóng)民伯伯運到開闊的水泥地上由同學們進行晾曬。同學們拉著木耙,將稻谷趴開趴勻。晾曬稻谷可以使其水分蒸發(fā),沒有了水分的稻谷呼吸作用減弱以便幫助其減少營養(yǎng)成分的流失。割、脫、曬、收稻谷,忙碌了一天,同學們各個汗流浹背,怪不得詩中有云“粒粒皆辛苦”!
(編稻草人,曬谷子)
(學生用稻桿編繩游戲)
(稻田大合影)
二、目及之處泛黃黃,生物課堂在菜園
黃瓜和黃色的玉米又有怎樣的豐富知識呢?同學們跟隨周博士一起走進菜園,學習農(nóng)產(chǎn)品生物知識。青色的瓜為什么叫黃瓜?青瓜的花、果有什么特征?憑借玉米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是誰?同學們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對每種植物都有深深的探索之情,懷揣敬畏之心去了解植物。不放過任何一處細節(jié),認真記錄在筆記本上,用頭腦思考、用心靈對話,收獲滿滿。最后親自栽種玉米苗,松土、播種、移土,澆水、施肥...每個步驟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這種深入淺出的教育方式,同學們學到了種植的知識,更體會到了勞作的不易。
(生物課堂之青瓜)
(生物課堂——玉米)
(學生體驗栽種玉米)
三、稻谷變身米粒珠,親歷太糧生產(chǎn)庫
“一粒米,三餐飯”,大米為我們提供生命的能量。為了深度了解稻谷變身大米的每一道生產(chǎn)工序,探索米文化,同學們來到厚街太糧米業(yè)生產(chǎn)庫及展廳尋找答案。通過全景VR視頻中近距離觀看大米的自動化生產(chǎn)過程,從現(xiàn)代科技的脫谷技術(shù)、精密的篩選儀器、拋光工藝;再到大型打包裝運機器人一條龍的智能生產(chǎn)線,最后自己動手制作壽司。同學們紛紛感嘆科技進步的強大和一粒米背后豐富的故事。
(觀看大米自動化生產(chǎn)過程)
(學生用米飯做青瓜壽司)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厚街的歷史文化風貌,同學們來到厚街鑫源食品文化博物館,通過圖片、文字、模型展覽學習了厚街悠遠的美食歷史,感受嶺南食品文化的魅力。
(體驗,認真記錄米文化)
四、米粒烹制盤中餐,絕知此事要躬行
一顆稻谷,從種下到收割,再到晾曬直至進入到碾米倉庫加工等一系列工序同學們都通過課堂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方式學習與體會。最后我們安排了一場廚神爭霸賽與叢林探險以緩解孩子們的疲勞。摘青瓜、洗菜、切菜、洗鍋,生火、配料、掌勺、擺桌,最佳菜肴制作、介紹、評比,頓時一派熱火朝,團結(jié)、創(chuàng)造、珍惜、分享的品質(zhì)流溢在同學們的言行之中。
(熱火朝天的廚神爭霸賽)
(獲獎菜肴制作代表與部分評委合影)
(叢林穿越后大合影)
結(jié)語:行走的課堂,且歌且賦詩
“懷念袁老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每一粒糧食?!比斓难袑W課程會結(jié)束,但那一顆顆珍惜糧食的種子卻在同學們的心田悄然開放。不信,請看他們的作品:一首首與稻谷和勞作相關(guān)的小詩,一份份菜肴制作清單,一幅幅唯妙唯肖的水稻生長圖。
(創(chuàng)作稻谷小詩)
(菜肴制作清單)
(水稻知識)
(繪制水稻生長圖)
撰稿:吳春芳
審稿:譚 萍
編輯:楊 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