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 僑鄉(xiāng)村
2019年11月21日,東莞外國語學校初一年級全體師生走進世界客都——梅州,在僑鄉(xiāng)村深入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探究學習的內(nèi)容包括圍龍屋探秘、旱田勞作體驗、創(chuàng)意草帽設計、豆腐制作觀摩和主題分享晚會五個子項目。
僑鄉(xiāng)村是一個有5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是著名的華僑之鄉(xiāng),村里如今保存下來的這些大宅第多是華僑回鄉(xiāng)修建,因此得名“僑鄉(xiāng)村”,并盛名遠揚。這里民風淳樸、景色秀美,無處不在的客家遺風訴說著這里幾百年來的風雨變遷。
這里擁有31座風格多樣、各具特色、美輪美奐的百年客家圍屋,享有“中國最典型的客家圍屋古村落”的美譽,是客家精神文化的重要縮影。
項目一:圍龍屋探秘
圍龍屋是傳統(tǒng)客家民居(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三大樣式之一。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nèi)涵豐富,從建筑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眾多國內(nèi)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
同學們帶著研學手冊,走進南華又廬、德馨堂等特殊客家圍龍屋建筑群。
在實際的研學情境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客家建筑課題進行深度的關注與研究。
圍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曬谷、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yǎng)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門之內(nèi),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俗稱橫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橫屋的盡頭,筑起圍墻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圍起來,小的十幾間,大的二十幾間,正中一間為“龍廳”,故名“圍龍”屋。
學生們觸摸斑駁的墻壁,仿佛在聆聽它無聲地訴說著百年的滄桑。同學們分組繪制客家圍龍屋的布局圖,并進一步通過調(diào)個體訪談的形式了解圍龍屋的形態(tài)意義和歷史淵源。感受到客家建筑工藝精致、繪雕并舉、雄渾嚴謹、氣勢壯觀的特點。
研學旅行課程中的這一項目中,同學們結合當下的人文特點,進行有層次、有目標、有方法的探究活動,培養(yǎng)探究能力,使探究式教學更具獲得感。
同學們能夠結合當代中華文化,較為全面地說出客家建筑門類及其主要特點,對客家建筑藝術領域形成持續(xù)性的關注和興趣。在這里,學生們感受到客家建筑質(zhì)、形、色的完美統(tǒng)一;探究建筑背后的客家文化——客家人聚族而居,有利于家族團聚的民俗風情;理解到客家圍龍屋不僅僅是客家民居,更是客家人智慧的結晶,是客家文化傳承的無言的見證者。
項目二:一粒黃豆的蛻變
客家釀豆腐是客家名菜,還是客家美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湯汁醇厚,鮮嫩滑潤,口味鮮美,廣受歡迎。早在漢朝就已經(jīng)形成菜系。
同學們觀看和學習了客家豆腐的制作過程,并品嘗了新鮮出爐的客家豆腐和肉丸。
客家菜肴風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如像客家話保留著中州古韻一樣,客家菜同樣保留著中州傳統(tǒng)的生活習俗特色菜。
該項目的設計因地制宜,呈現(xiàn)地域特色,引導學生了解社會,親近生活,參與體驗。并且懂得:飲食是一種文化,任何一個民系的代表性的美食幾乎都在歷史淵源、生存智慧和心理情感等多個方面,與自己民系或者民族的文化根基密切相連。
項目三:體驗旱田勞作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中,圣賢們身體力行給勞動賦予了神圣無比的意義。《抱樸子·廣警》中說:“不惰者,眾善之師也”。中國古代的禪著《百丈叢林清規(guī)》的主要精神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边@首詩同學們早已朗朗上口,但是今天的研學旅行課程讓學生真正接觸并且體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農(nóng)耕生活。
在這次研學的項目活動中,學生們先進行勾股定理的學習,再以小組為單位分組,把數(shù)學知識應用與生產(chǎn)勞動中,進行搭苗架的活動。
本項目有利于鍛煉學生與同學協(xié)作配合,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對集體、對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心;有利于培養(yǎng)自己自立、自理、自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和進取精神。
項目四:創(chuàng)意草帽設計
客家服飾歷史悠久,據(jù)史料記載,唐末及兩宋時期由于中原戰(zhàn)亂,客家先民在南遷時,把優(yōu)秀的中原文化藝術、人情風俗帶到了贛閩粵,并與當?shù)赝林L情文化不斷交融,形成了由中原文化藝術元素為基礎變化發(fā)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客家服飾也毫不例外地在這時期得到了較全面的充分的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以簡潔大方、舒適耐磨的客家服飾,成為中華文化多元化展示藝術寶庫當中的最重要一員。
在本次活動中,學生們聆聽了客家服飾介紹;同學們做了一回時尚設計師——用顏料、客家印染布料等材料設計客家草帽。同學們大膽創(chuàng)新,想象天馬行空,所設計出來的草帽各具特色,五彩繽紛。
同學們都學在其中,樂在其中,美在其中。
本次活動課程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注重系統(tǒng)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升了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審美能力,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良好成長空間。
項目五:客家“非遺”主題分享晚會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
梅州素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的美譽,它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承載著歷代客家人的坎坷與榮耀,踟躕與奮進。這是梅州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梅州打造文化名城的瑰寶。
在晚間分享晚會的研學活動中,曾多次登上央視舞臺的客家名人——客家三寶組合,為同學們演唱客家山歌。他們以客家方言為特色,采用吉他、杯花以演唱,讓客家音樂“活”起來,真正地走進學生生活。同學們也走上舞臺,學習演唱客家歌曲,讓“非遺”“火”起來。
同學們通過欣賞節(jié)目,真看、真學、真體驗,浸潤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里,有利于學生懂得尊重各民系的文化;懂得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撰稿:趙浩波、張悅、陳晶、尤佳、汪媛
審稿:孫軍棵、梅淑萍
編輯:陳鈺堯